佛經對自然有著獨特的理解與詮釋。在佛教思想中,自然萬物皆是「因緣和合」的結果,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。山川草木、飛禽走獸,皆在緣起法則之下互相依存。這種自然觀,深刻地影響了後世的園林與景觀設計。
《華嚴經》言:「一花一世界,一葉一如來」,說明自然中最細微的存在,也具足宇宙的真理。佛教將山水花木視為修行的助緣,認為它們不只是背景,更能啟發人心。
佛教自然觀強調「順應自然」而非「征服自然」。在庭園設計上,這意味著不必追求繁複與奢華,而是讓空間保持簡樸、靜謐。例如枯山水中的砂石象徵流水,留白的空間帶來無限想像。這種設計理念,體現了佛教的「空」與「無常」。
佛經中常以自然元素作比喻:
水:象徵智慧與清淨,如鏡面般照見真如。
松柏:代表長壽與堅毅,常見於佛寺庭園。
蓮花:出淤泥而不染,象徵清淨心,是佛教最重要的花卉象徵。
中國園林講究「借景」,將遠山引入庭院,與佛教的「自然即道場」相呼應。日本的枯山水則以砂石演繹山河,正是佛教自然觀的藝術化呈現。在現代都市,若能在庭園設計中融入這些理念,將使空間成為人們放鬆心靈的靜謐之所。